今天是:
站内搜索:
转变方式 活用资源,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升级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8-14 15:31:07    点击次数:0

 

转变方式  活用资源
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升级
                                                         九三学社宿州市委员会
 
      当前国际国内的交流和竞争已经不可遏止地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文化领域。文化要素已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成为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文化因素正在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和动力之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近年来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奇石、地方戏、书画、马戏四种特色文化产品尤为夺目,文化园区、动漫产业园区建设进展迅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产业比较脆弱,一些项目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龙头项目,产业体系小而散,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整体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而放眼全国,我们发现,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立在以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融合基础上的、以文明转型为特征的“生态文明型”文化产业将成为发展主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尊重并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旨在激活文化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文化“大创作”体制、创新文化“大生产”方式、构建文化“大传播”体系、打造文化“大消费”格局、开创文化“大贸易”局面。如何促进我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到又快又好发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研究这一问题的起点正是我们如何使用宿州的文化资源。
一、 在观念上要避开“优势陷阱”
宿州文化产业的所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文化资源这一初级生产要素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宿州文化积淀丰厚,历史遗存比比皆是,但可 “说”的多,可看的少;“静”的多,“动”的少;“死”得多,“活”的少。产业发展方式“层次低、分布散、规模小、实力弱”。 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措施,产业主体多处于自生自灭、单打独斗、刨一爪吃一爪的尴尬处境。埇桥马戏全国闻名,却还在走江湖,散布于全国,在本地没有根据地,产业化程度很低,利润主要在“东家”手里,没有形成吴桥马戏那样的完整产业链。与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同质现象严重,没有形成特色。目前我市在文化发展观念上要避开“优势陷阱”,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即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利润,将存在于可能性中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方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
二、在理念上要精细梳理我市文化资源内涵,高位入手
1、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要“精耕细作”。文化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资源的解读大多停留在感性的人文鉴赏层面上,而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竞争中分一杯羹,就要在具体的项目构思之前第一时间约请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给与深度挖掘、梳理、阐发、传播,研究它和时代、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比如湖北孝感是董永的故乡,有几十处“孝文化遗迹”,他们正在建设“孝文化旅游核心圈”。而宿州的孝文化就一直停留在“鞭打芦花”的古老传说中,我们可以研究它在当下中国有什么新内涵,进而演绎个传说,制作精美的动漫去传播,结合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生产富含皖北乡土气息的卡通产品。文化产品市场定位要下大力气去研究,不要仓促上马,要在高起点上充分酝酿,科学谋划。
2、对借鉴历史文化资源要善于“无中生有”。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要依托丰裕的文化资源。但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看,借鉴就是无偿的使用,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美国本身的文化资源的确有限,但它不仅把整个从古希腊开始的欧洲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源泉,还积极吸取非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养分。迪斯尼公司就以花木兰的题材做了一部动画片,赢得了巨额的全球票房,而我们除了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之外没有新的作为。再如美国大片《功夫熊猫》,“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但产业是美国好莱坞的,一部电影就从中国赚走15亿美元,还不包括各种卡通及其他周边产品。
联想到前几年灵璧和固镇的“垓下之争”,从史学角度看来弄清史实非常重要,而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来争执毫无必要,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在争旅游资源,可是游客不会因为尊重史实就花钱去不好玩的地方玩。宿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次南北对峙反复碾轧,我们可以整合楚汉战争、淮海决战等文化资源,酝酿属于自己的“战争文化旅游圈”。除了常规的红色旅游基地这一思路外,还可以开发“古代军事战争知识园”,展示古老的中国战争文化,包括兵器、阵型等等,让游客披挂上阵体验“金戈铁马”的豪情,还可以设立“野外生存训练营”吸引“军迷”。
三、在策略上要坚持“用人才和制度去激活资源 ”
从文化产业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经验看,文化资源并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制度方是关键因子。因此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养成新的比较优势。在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市场环境等要素上加大力度,方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
1、实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战略。如果不能将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而完成这项转变的第一条件即是创意人才。人才是比较稀缺的高级要素,需要进行大量的、持续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因此,应当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我们需要适时开发高端产品,需要联系国内最顶尖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师、品牌策划师、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纪人,他们能将我们的资源变成高端产品,我们应提前做大量的对接前准备,将我们的资源盘点好,挖掘深。其次要制定科学文化产业人才规划,建构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能型文化产业人才;以社会培训机构为支撑,大力发展人才培训;同时应当搭建产业平台,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善用各 方面的人才,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和文化经营人才。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把自身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其次,要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局面,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再次,要积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改善文化产业的政策创新环境,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学习经验,加强区内外合作。宿州应学习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人力资源建设。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平台,利用资源—市场的互补性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形成中部文化产业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供符合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释放消费潜力。文化产业总量与潜在市场的差异表明宿州文化产业并未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虽然宿州休闲气氛浓厚,但电视、棋牌等仍为市民的主要娱乐内容,消费构成单一、层次偏低,仍处于放松、休闲的初级阶段。因此,完善文化市场机制,从市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文化产品,缓解文化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促进文化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这是文化产业升级的终极目标。同时, 加强文化消费的引导,培养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与市场。
4、要研究和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的标准。文化的产品和文化的服务向来就有,小规模的、零散的、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文化产品都不属于文化产业。例如,我们的文艺演出还不是一个链条,它还是断裂的,这种断裂之所以能够衔接是靠政府不断地从外部注入资金,注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否则早就中断了。只有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产业。因此,建议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总之,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以人才与制度去激活资源,根据自己的发展路径、不同着力点和突破点,尽快从建立在手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产业形态”走向建立在以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融合基础上的 “生态文明形态”,从而完成我市文化产业升级转型,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