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马戏的历史传承与产业发展
埇桥区政协
一、埇桥马戏的历史传承
埇桥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马戏之乡”,马戏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发展为一大产业。
(一)历史渊源。埇桥扼古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战争,特别是明朝“三洗凤阳府,九洗南宿州”使得埇桥遍地荒芜,再加上各种天灾,更致民不聊生。“人穷大街卖艺,虎饿拦路伤人”。贫困民众为了生存,时常背井离乡去逃荒。在乞讨的生活中,为了让人们乐于施舍,他们或说、或唱、或玩猴,逐步形成了一支四处流浪、卖艺为生的讨饭大军。埇桥区东北部的蒿沟等地,民风淳厚,热情好客,生活相对稳定,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地人口,其中包括一些劫后余生的民间艺人。年复一年,到了清末,在骑路尹、尹窝子等村,形成了一个民间文化艺术——以驯马、马上技艺、大中型动物戏、高空节目为主,包括部分杂技、魔术和滑稽等元素的综合演出——埇桥马戏。
(二)发展现状。上世纪70年代未,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埇桥区广大的农村艺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和思想上的羁绊,重新拾起祖传的马戏技艺,迅速组团,同国有“安徽明星大马戏团”一起,活跃在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在国有宿县杂技团、动物表演团的临时工,也都纷纷辞职回乡组团表演,以篙沟乡为中心的民营马戏艺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埇桥马戏已经拥有400多个马戏团,1万多从业人员,占据全国演出市场的八成,年演出收入4亿多元,基本形成了中国的马戏艺术中心在埇桥的格局。一些民营马戏团在西安、南京、石家庄、长沙、武汉、广州、桂林等地,均已形成强势,甚至自己投资数千万元建造马戏大世界,对推介和宣传埇桥马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6年,中国文联授予埇桥区全国唯一的“中国马戏之乡”。2008年,国务院将埇桥马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和2010年,埇桥区政府先后举办了两届盛大的“中国·埇桥国际马戏艺术节”,埇桥马戏已经成为埇桥区最大的文化品牌名片,马戏产业也迅速发展为埇桥区的第一文化产业。
二、埇桥马戏的功能定位
埇桥马戏具有以下四大功能:
一是经济功能。埇桥地处平原,自古以农为本。遇到自然灾害、兵荒马乱,单一的农业经济不能维持生计,村民便选择马戏技艺作为副业来赚钱养家,这是埇桥马戏产生的直接原因。马戏的经济功能不但存在于马戏产生的初期,而且一直伴随全程。埇桥马戏的兴衰史与其经济效益成正比,马戏发展兴盛时,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收益欠佳。村民选择马戏赚钱的功利性目的,决定了埇桥马戏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从当初的“要饭营生”到当代的“致富门路”,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马戏的商品性及其具体体现形式——观众掏钱买票、演者以此谋生,却从未改变。
二是审美功能。埇桥马戏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它是力与美的结合,它是显示力的艺术,是力的组合、力的张扬。那些顶、叠、蹬、抛节目不仅是力的展现,而且是构成马戏的基础支撑。健美气质、造型艺术、音乐灯光的烘托效果,是马戏的力美特质。埇桥马戏是勇与智的结合,是险与巧的结合,是粗与细的结合,不惊、不险、不奇,就失去了马戏的审美主旨。但是马戏又善于化险为夷、奇而不怪,这就全赖于“巧”。马戏产生于生活,形成了它的粗犷带有野味的性格,但它的粗犷的气势中正蕴藏着精细的巧思与动作。
三是娱乐功能。埇桥马戏形成于民间,是地地道道的大众艺术。在繁重的生产劳动之余,村民们为了休息,为了缓释生活的压力,往往会借助马戏来娱乐。在表演马戏时,不需准备昂贵、繁琐的道具,随处都是舞台,随手一件生活用具几乎都可以作为道具。马戏表演健康向上、神奇惊异,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身心的愉悦。大规模的娱乐演出,也给人们提供了难得一聚的机会,村民们不但可以放松身心,而且能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使生活变得和谐快乐。
四是教育功能。马戏是人们为满足新奇刺激心理和培养冒险精神主动创造出来的娱乐样式,它的原意与培养人们的战斗精神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些马戏节目。腾空的惊险,翻覆的剧烈,冲击的勇猛,人们在大起大落的练习中经受着意志的考验,培养了勇敢与机敏,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埇桥大地的村民在马戏文化的熏陶中长大,耳濡目染,学习练习,锻炼了体能,磨练了意志,健全了人格。很多马戏节目都是集体性的,人们在练习中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培养了合作意识,产生了诚意与和睦。对于少儿来说,这是进入未来社会的准备与演练;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增进友谊、调整人际关系的有益形式。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埇桥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广大农民喜爱并热心马戏艺术的优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致力做强马戏经济,马戏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吴桥杂技产业相比、与国外的马戏产业相比,埇桥马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分散经营无合力。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墨西哥的“魔兽世界”、俄罗斯的国家马戏团,年演出收入均在2亿美元以上,有的达到5亿美元。一个马戏团的年收入,超过埇桥区几百个马戏团的总和。目前,埇桥区的马戏产业一如烧鸡产业,大小马戏团400多个,小型马戏团占50%以上,兵员充足,将帅奇缺,没有领军的核心企业。分散的个体、流动性的演出,经营的不规范、收入的不稳定,不仅制约了马戏产业的发展,而且阻滞了埇桥马戏艺术的进步。
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虽然埇桥马戏紧贴市场,异彩纷呈,深受群众欢迎,但是多数马戏团投入少,技术设备落后,长期停留在演出创收阶段,限制了演出的艺术生产能力与经营发展水平。马戏团、中介机构、演出场馆三者尚未实现有机结合,甚至没有专业的演出经纪机构,规范有序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演出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
三是发展环境待优化。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放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市场准入,但是在具体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市、区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甚至尚未出台具体细化的配套措施,存在政策放空现象。相关部门对马戏表演团体的引导、服务和管理不够规范,对发展马戏产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还没有真正把发展马戏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起来。一些马戏表演团体,还没有被纳入管理范围,也缺少正确的引导,处于无人管理、散兵游勇、来去无序、生死由之的状态。
四是艺术创新能力弱。大多数马戏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能力薄弱,特别是原创能力不强,艺术精品不多。许多马戏团创作人才缺乏,节目创新乏力,有些节目内容不仅科技含量比较低,而且也不合时宜。大多数的马戏表演团体受资金、人才和盈利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以复排和模仿、移植传统节目为主,无力进行新节目的创作生产,缺乏时代特色。
五是后备人才很匮乏。多数马戏表演团体的“老板”反映,大专以上的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占演职员总数的比例太低,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大多数马戏团缺乏引进、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机制,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积极推进马戏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整合马戏资源。整合众多的小马戏团形成规模经营的马戏团,这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很难较快实现,但可以走短期试用整合和长期发展整合的双战略。短期试用整合指的是,短期内整合大、中型马戏团的马戏人才培养开发,将技艺传承和节目研发创新人员集中培养、统一安排,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节目质量,增加经营收入,实现马戏产业的短期健康发展。所谓长期的发展整合,就是联合多家小马戏团成立专门的马戏表演公司,优势互补,抱团经营,公司化运作,通过规范化的演出表演,实现规模效益,提高整个马戏产业的收益,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积极开展马戏团的兼并和收购,淘汰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马戏团,促进马戏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省、市、区和有关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认识马戏产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马戏产业作为影响全局的重要产业优先发展。各级文化、财政、人事和税务部门,要切实贯彻《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鼓励民营马戏表演团体参与演出市场竞争,以同等资格去争取政府设立的各种奖项、参与政府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招标;允许其演职人员和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演职人员一样参加专业职称评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马戏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马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支持马戏产业的投入机制,通过贷款贴息、演出场租补贴、演出奖励补贴、经营环境改造和优秀品牌项目奖励等方式,支持马戏产业的发展。
三是大力开拓市场。充分发挥“中国·埇桥马戏协会”的作用,制定、完善行业性自律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竞争力。省、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要为马戏闯市场“修桥铺路”,大力发展演出中介机构,拓展国内外市场。马戏表演团体必须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创新运行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生产和营销经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经营领域,走繁殖、饲养、驯化、表演全面发展的道路。
四是鼓励支持创新。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在每届马戏艺术节期间,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奖励优秀节目、动物明星、优秀驯养师,以奖代补,加大对马戏艺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马戏表演团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作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优秀作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鼓励马戏表演团体参加政府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支持有条件的马戏表演团体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吸收、转化、创新。
五是加强人才储备。建议把马戏演艺人才列入市、区人才队伍建设范围,将产业发展急需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等列入紧缺人才目录,提供优惠条件,加大引进力度。文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组织各马戏团间开展人才交流;委托有关院校,为马戏表演团体人员的培训提供方便;组建全国性的马戏人才信息数据库,将目前从业人员及全国知名马戏学习的毕业生纳入数据库,随时掌握马戏产业的人才数量、分布区域,网罗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