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政协2005年度工作安排,7月至10月,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本委委员会同市商务局成立调研组,在王克金副主席的带领下,对全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埇桥区、灵璧县和萧县,分别听取了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并邀请了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分商业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共同探讨了当前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县(区)政协也就这一课题分别进行了补充调研,提供了有益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分析形势,立足市情的基础上,大胆下笔,积极探索,把搞活商贸流通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在突出位置,适时提出了把宿州市建成“皖东北商贸中心”的战略设想,并作为“6+3”工程中的六项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目前,商贸流通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增强财政实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流通规模不断扩大,贡献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华夏集团、美惠多超市为代表的地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的崛起,安徽商之都、上海华联、江苏苏果、徐州惠客隆以及快餐业巨头肯德基的入驻和加盟,一大批专业和综合性市场的开工建设,对
超市货架和其他超市配套设备的大量采购,标志着我市商贸流通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迈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截止到2004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2亿元,同比增长10.6%,连续三年保持了10%的较快增长速度;商品流通量是1990年的5.2倍,1978年的24倍;当年实现商业增加值19.18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吸收从业人员33.7万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10%,占全市三产从业人员的51%。商贸流通业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1992年华夏商厦动工建设以来,标志着我市商业基础设施新一轮建设开始起步,到90年代末期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宿州市鼓励外商投资规定》和《皖东北商贸中心建设五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对来我市投资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全市有31个重点商贸流通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列入“6+3”工程予以重点推进,大大促进了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以华夏商场、宿州商之都、苏果超市、武夷商城、金茂商城、钢材大市场、华美家具城、光明木材大市场、光彩城大市场、西关商业步行街、中石化石油库为代表的一大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的重点商业基础设施,相继投入运营或开工建设。同时,对宿州城区主要路段的商业网点进行了改造,优化和提升了一大批专业店和精品店,初步确定了商业中心区域,基本改变了城区过去商业网点“少、小、散、旧”的落后状况。各县(区)则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依托,重点发展了砀山水果批发市场、萧县青龙集皮毛市场、灵壁奇石大市场和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了地方特产的优势。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批发、零售商业网点6370个,各类综合、专业和集贸市场72个,其中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有4个。初步形成了适应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商贸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
(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超市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超市零售总额达到5.86亿元,占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零售总额的78%。拥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3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7家,5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30家,各类专业店专卖店300家,超市经营已成为商业零售的主要业态。同时,连锁经营也在迅速发展,全国百强连锁企业中的上海华联、联华、苏果、商之都、惠客隆等在我市均设立了连锁店,我市的商贸龙头企业华夏超市和美惠多超市连锁经营也已达50家,内部配送中心已初步建成。条形码技术、时点销售系统(POS)、冷藏设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商贸流通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程度。
(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竞争有序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非公有制商业企业比例不断上升,占商品零售额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已发展成为民营化程度最大的行业。目前,我市限额以上国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只有19家,主要集中在烟草、盐业、图书、石油等行业,从业人员5170人,仅占全市商贸批零贸易业从业人员的1.6%。据工商部门统计,全市从事商贸流通和住宿餐饮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有1524户,从业人员1.7万人;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个体工商户38858户,从业人员79391人,分别占全市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总数的80%和76%。从2003年到2004年,全市商贸流通业新增个体工商户9335户,增加从业人员1.73万人。由此可见,除特殊行业以外,商贸流通业已基本由个体私营经济主导,国有、私营、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大家在调研中充分感受到我市商贸流通业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清醒的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对繁荣区域经济,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的观念。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只重视工农业生产,而忽视了流通业是产品向商品转化,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没有把发展流通业放在与抓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处于说的多、抓的少,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现状。
(二)商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我市的商业企业队伍虽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档次低、专业化、品种化程度不高,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太少。据初步统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国有集体私营以及个体商贸流通企业近4万户,其中注册为公司企业的不足4%,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4户,商贸流通企业主要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存在。大多数经营者对买方市场认识不足,尚未转变经营观念,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多为家庭夫妻店式、封闭式的自我经营,且结构、方式陈旧,组织化程度较低。商贸企业由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不成整体效应,对外辐射面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强,难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强有力发展的局面。
(三)国有商业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改制困难重重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商业格局已被打破,国有老商业企业由于机制不活,经营不善,自我积累能力差,相当一部分企业实际已资不抵债,名存实亡,只是靠租赁门面或柜台在勉强支撑。这部分企业由于有效资产少,富余人员多,资产负债率高,再加上历史拖欠,造成改革成本较高,改制工作困难重重。据2002年对全市155家国有商贸企业调查显示,下岗人员占42.1%,离退休人员占20.2%,平均资产负债率达126%,拖欠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及职工工资、医药费共计12628万元,户均达81万元。
(四)制约因素较多,商贸流通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方面。流通企业中专业人才数量较少,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不但缺乏具有战略思维,既懂商务又懂产业,既懂贸易又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就连店长、柜组长一类的基层管理人才也相当缺乏;管理方面。有的流通企业还在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传统经营模式,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分散了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手段落后。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在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离流通现代化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环境方面。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浮躁,办事效率不高,执法过严过滥,“管理就是罚款”,“服务就是收费”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对外来经商者持歧视态度,随意侵犯经营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经营业主外迁发展。
(五)体制不顺,行政管理手段乏力
由于流通业管理机构改革频繁,经历了从独立到弱化到撤消合并再到逐步恢复的过程。目前为止,全市四县一区流通业管理机构只是在经贸委内部设置了一个科室,大多数缺少人员和经费,而且职能不到位。导致在行业管理中,政令不畅,手段乏力,工作疲于应付,难以为流通企业协调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六)流通市场秩序亟待整顿规范
流通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商业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食品卫生质量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不少企业守法经营和诚实经营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调研中,大家深切的体会到,商贸流通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引导生产,组织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商贸流通领域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做大做强宿州市的流通业,尽快构建皖东北商贸中心,是摆在我市商贸流通业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活商兴市”意识,着力营造发展商贸流通业的浓厚氛围
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商兴工,工商联动”,没有流通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利润,第三产业就会失去支撑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流通业对我市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举足轻重的作用,切实把发展商贸流通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对流通业发展的领导和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机构、人员、资金、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商贸流通的重要性,以构建皖东北商贸中心为契机,尽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合力与推动力。
(二)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培育商业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加快对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改制的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流通企业,要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界限,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破产、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以现有流通骨干企业为重点,引导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市直商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来优化配置县区商业资源,使有限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要以做大做强为目的,主动与国内大型商业企业嫁接,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尽快形成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集团。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加快市场建设步伐
实践表明,我市商贸流通业在投资有限,靠自身发展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项目、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在商业网点改造和市场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各地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现有商业资源和市场为依托,以靠大联强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外资对传统商业企业进行改造,培育和扶持各类专业市场;二是在发展方向上,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重点,尽快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建立现代流通体制和商业现代化进程;三是优化业态结构,尽快推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百货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创造条件引进大型购物中心落户我市,以增加物流量。同时要鼓励小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向县、乡扩展,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四)理顺流通管理体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国家商务行政机构的变革,市一级商务局已经组建,各县区的机构改革要加快进度,尽快成立商务行政主管机构,落实编制,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同时,要根据我市建立皖东北商贸中心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流通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使用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流通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也可以选派一批骨干商贸企业负责人到高校进修深造或到外地大型商贸企业挂职锻炼,尽快提高我市流通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流通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一是执法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要抓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整顿规范工作,杜绝伪劣商品进入市场;二是研究制定市场整顿规范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中立”的原则,大力推进各种商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督体系;四是通过开展“诚实兴商”活动,加强对经营者的商业道德和诚信教育,积极推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规范商业企业的竞争行为,加快商贸流通业的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