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中锋与侧锋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9-10 11:47:24    点击次数:0

 

    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

    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富于变化是我国文字及书法的显著特色之一。从汉字的构造上看,横竖、撇捺、繁简、宽窄、长短、斜正,各具其态;从用笔上看,提顿、行驻、纵收、藏露、转折、疾徐,无所不用,因而使得点画的方圆、粗细、俯仰、曲直变化多姿;从结构上看,疏密、开合、聚散、稳险,各尽其美;从用墨上看,枯润、浓淡、干湿交映生辉;从章法上看,大小、虚实、断连,参差错落。可以说,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一对立矛盾的过程。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这些矛盾都达到了对立统一。

    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试看被说成是笔笔中锋的怀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侧锋的吗!所以明朝丰坊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即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有人说,要保持中锋行笔,就要在写字时保持毛笔笔身的端正和笔头的圆锥形态。这种说法不够确切。

    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精论》说得更明确:“笔管直竖不欹,亦不能尽掠磔波撇之势,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终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论此法最精,他说:‘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故管不能终直,腕亦不能终平也。”

    历代书家都强调运腕要轻灵虚活的作用。虞世南说:“用笔须手腕轻灵。”康有为说:“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险劲雄深,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腕要轻灵“虚活”就不可能保持笔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笔身的端正,腕将会何等僵死?据我临池的体会,笔身正,写出的点画也可能是偏锋,笔身不正也可以写出中锋,笔在运行过程中,笔身端正的时刻是短暂的,而上下左右倾倒则是经常的。

    写字过程保持笔头的圆锥形态也不可能。严格地说,只要笔一着纸,圆锥形态即遭到破坏。笔越下按,点画就越粗壮,笔毫也越平铺,此时笔头的前端呈现的形状是齐而不是尖;反之,笔越上提,点画就越细瘦,笔毫也越收拢,越接近圆锥形,但要保持笔头圆锥形态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笔头的圆锥形状,也如清朝吴育所说:“专用笔尖直下,以墨裹锋,不假力于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