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参 考
第八期
中共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2016年9月30日
本期目录
1、习近平论党内政治生活:让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928/c1001-28747335.html)……… 2
2、探究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理论基础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923/c385474-28736232.html)… 9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929/c49150-28748590.html)
4、伟大的长征精神,远超悲情意识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920/c40531-28727494.html)………18
5、人格的养成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926/c40531-28740033.html)………22
6、中国正在有效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6/09/219507269.html)
习近平论党内政治生活:让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整理如下。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是全党的重大任务。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当责任,严格按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办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都不能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交易。要坚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形成以上率下的浓厚氛围。要处理好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激励和约束、惩处和保护等方面关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终体现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推动事业发展上。
——2016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
必须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失之于宽软等突出问题,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抓好了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
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抓好了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全党同志都要行动起来,为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贡献。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伟大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经过这几年持续用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
党内政治生活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要继承创新,传承和发扬党内政治生活优良传统,同时立足新的实际,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更好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功能作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制度短板,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
——2016年4月6日,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就是要防范和清除这种非法利益关系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恢复党的良好政治生态,而这项工作做得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
——2015年10月29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要举措
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举措。
——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要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律约束。
——2014年8月27日,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
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多方努力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多方努力,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使全党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严重后果。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下大气力解决好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
党中央权威,全党都必须自觉维护,并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决不能表面上喊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实际上没当回事,更不能违背中央大政方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党内组织和组织、组织和个人、同志和同志、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等重要关系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不能缺位错位、本末倒置。
党内政治生活不能娱乐化、庸俗化
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党内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意志、增进团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事,大家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在党内,所有党员都应该平等相待,都应该平等享有一切应该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该履行的义务。
——2014年1月14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方方面面。
——2014年1月2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
党内生活要交心
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领导干部在一个班子共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勤沟通、多补台,一把尺子待人、一个标准行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不断增强能够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正的团结。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摘自人民网)
探究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理论基础
洪名勇
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他在多次调研中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贫困理论,而且对于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意义深远。
精准扶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5年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既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过去,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进行扶贫时可以通过确定重点贫困县,将有关资源向这些贫困县集中,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也有富裕的农户,而发达地区也有贫困农户。此时,以县和乡镇为瞄准机制进行的扶贫已经不能满足2020 年全国消除贫困的要求。只有精准识别出贫困农户,精准帮扶之后,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新论断
对中国的贫困及扶贫问题,习总书记始终进行着长期的关注,并提出了解决贫困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自己的扶贫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同志在闽东调查就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关注,认为与发达以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好比一只“弱鸟”,并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贫困思想。
改革开放之前,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长期的平均主义及大锅饭体制影响,区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改革开放之后,充许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的政策,促进区域的非均衡增长,区域发展均衡走向非均衡,一些地区发展得快一些,而另一些地区发展得慢一些,区域差异开始凸显。如果说富裕地区羽翼已经丰满,而贫困地区无疑就是一只“弱鸟”。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同志关于贫困地区是“弱鸟”的判断不仅非常形象,而且非常准确。如何扶贫?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让贫困地摆脱贫困,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先飞”。问题在于“弱鸟”能不能“先飞”,在总书记看来,“弱鸟”“先飞”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实现的”,这就是他关于扶贫的“先飞”理论。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根据扶贫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又实施新的扶贫战略,并先后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大空间区域为瞄准进行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存在诸如扶贫瞄准对象偏离、贫困地区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返贫率高、政策效果持续性差等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大量调研工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典型经验,针对“大水漫灌”扶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时、科学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追溯他的扶贫思想轨迹,在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时,第一次提出了扶贫应“注重精准发力”。在已经公开的资料中,这是习总书记论述扶贫时第一次用到“精准”两字,也是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谈精准扶贫。在这之后,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持续扩展其外延。
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对此,习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告诫大家,我们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笔者认为,只有理解了这句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农民与城镇富裕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将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让广大贫困农户走出富裕之路,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摘自人民网,作者系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何毅亭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的十六大以后这10年党中央工作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践上有许多新创造,理论上有许多新发展。这些创新和发展,在《胡锦涛文选》中有清晰的记录和体现。
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工作唯有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建设唯有坚持改革创新,党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增强创造力,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对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对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党的自身完善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这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总要求告诉我们: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决不是改变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地位,也决不是改掉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颠覆性错误绝不能犯。我们所要改革的,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中那些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我们所要创新的,是党的具体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理念;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挥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既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要善于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途径。通过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很重要的是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这个论断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历史和现实表明,党的先进性既要靠奋斗去赢得,也要靠奋斗去保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是一劳永逸、靠吃老本能够长期保持的。即使是苏联共产党这个列宁亲自创建的党,由于最终丧失了先进性,照样在顷刻之间丢掉了政权,教训极为深刻。胡锦涛同志深刻总结世界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科学揭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五条经验,即: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五条经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本要素,涵盖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期实践的理论升华。
执政能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性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如何,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他强调: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带领人民推动全社会改革创新的能力,也表现为推进自身改革创新的能力;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是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在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他特别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他进而明确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推进党的建设,就要在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理论研究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就要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应该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就要在党的建设工作中,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政党有益做法。这些论述,从理论指引、制度保障、科学方法这三个基本方面把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得很透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集中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建设上的新创造
党的十六大以后这10年,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伟大实践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深谋远虑,把党的建设放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建立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到健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和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制度;从实行党务公开等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到确立和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到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从制定和颁布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到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从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到完善公务员制度,等等,这10年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方面创新的举措很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理论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六大以后这10年,党中央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着眼新的发展,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如: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观点;关于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思想观点;关于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制度的思想观点;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观点;关于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的思想观点;关于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加强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思想观点,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反映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学习《胡锦涛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篇章和重要论述,联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生动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建设确实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这是全国各族人民领导核心的建设,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关键性建设,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忽视,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和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依规治党,形成党的建设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在未来征程上,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保持团结统一和蓬勃活力,使党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摘自《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伟大的长征精神,远超悲情意识
徐光寿
长征途中,面对数倍于己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史料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损失至少15万名红军指战员。牺牲烈士名单中,包括大量的以红军高级指挥员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挫折和错误一方面损害党的事业、损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又从反面教育了党、教育了红军,使我们党获得宝贵精神财富,使红军获得更强的战斗力
红军到达陕北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使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从“红土地”到“黄土地”的战略转移,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为中国的“红色之都”。以此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长征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今天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不只有悲情意识,不只是悲伤感怀,而更多地蕴藏着乐观精神和奋斗精神
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大事件,是人类历史的壮举。据《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统计,党所领导的红一、二、四和二十五军共四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历时两年多,转战6.5万余里,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大会师,而且胜利完成中国革命重心的战略大转移,开辟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有悲亦有喜,由悲转喜自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值得分析和总结。
挫折之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使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形势的急转直下和红军长征的匆忙开始,更由于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仅中央红军在强渡湘江后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导致除陕甘以外各主要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中国革命形势跌入低谷,中国共产党再次遇到严重失败的考验。在血与火的考验、煎熬中,若非毛泽东同志等人一路上与教条主义的坚决斗争,“左”的错误还会延续,危害还会扩大,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红军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一大挫折。
挫折之二:长征途中严酷的军事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吞噬了无数战士的宝贵生命,红军再次蒙受巨大损失。
长征途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史料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损失至少15万名红军指战员。牺牲烈士名单中,包括大量以红军高级指挥员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所研究员翟清华介绍,共有35名师以上指挥员在长征中牺牲。
阳光总在风雨后。挫折和错误一方面损害党的事业、损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又从反面教育了党、教育了红军,使我们党获得宝贵精神财富,使红军获得更强的战斗力。
首先,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进入党的领导核心,逐步确立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基础。没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就没有广大干部战士对“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危害的清醒认识、坚决抵制,就没有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就没有毛泽东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就没有独立自主精神的恢复和实事求是思想的回归,就没有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其次,长征在沿途撒下革命的种子,创建红色政权,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长征不是溃逃,红军更不是流寇。党和红军把由失败引起的战略退却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一路宣传党的主张、创建红色政权、组织地方武装。长征路上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种子,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喜讯。
最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使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结束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党的精华,构成了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骨干。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30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3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3万人比30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3万人的队伍,要比30万人强大。
长征途中涌现出三位独臂将军贺炳炎、余秋里、晏福生,长征的熔炉使他们的躯体不再健全,但理想和信念更加坚定。余秋里在晚年回忆录中说:“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鼓舞我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艰苦的磨练,进一步坚定了我的革命信念,锻炼了我的革命意志。经过长征,我更加坚信,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
长征的胜利,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这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到达陕北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使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从“红土地”到“黄土地”的战略转移,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为中国的“红色之都”。以此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陕甘宁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积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的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为我们党后来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些都是长征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胜利,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喜悦”。没有长征中吃过的亏,就没有我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节节胜利。就此而言,长征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今天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不只有悲情意识,不只是悲伤感怀,而更多地蕴藏着乐观精神和以苦为乐的奋斗精神。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说过,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他对长征的理解是深刻的——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斯诺使用了一系列充满赞美的词汇,来赞扬红军的战斗精神,不仅客观,而且蕴含着对长征从“悲剧”到“喜剧”的某种情感转换的深刻理解。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词,历来脍炙人口、鼓舞人心。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音乐片《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其实也传递了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部组曲以深刻凝练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热情讴歌红军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些高雅艺术给了我们永远的艺术享受和不尽的喜悦欢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长征精神超越悲情意识的见证和记忆。(摘自《解放日报》,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人格的养成
闵家胤
如果说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段话,是他讲自己人格的成长历程,那么孟子下面这段话就是讲伟大的人格都是在逆境中养成的。
在《孟子·告子(下)》中,作者先列举大舜、管仲等5位历史名人,他们都经历过在底层贫贱、劳苦、饥寒、困顿、挫折、错误和失败中的锤炼,养成了伟大的人格,然后才肩负起历史的重担。然后他归纳总结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闵按:在“行”字后断句,不同于前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设计的儒家理想人格是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人,一生光明磊落,举凡行事做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民族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做到“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更令人惊叹的是,孟子还要求大丈夫仍要保守儿童般纯真的内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何等高明的见解!
如何养成大丈夫人格呢?孟子提出他著名的“养气说”。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正气”,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更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培养呢?孟子说,正义之气不会从天而降钻进你的身体,全凭你自己后天多行义举,多做善事,日积月累,然后体内升出一身正气。恰如孔子言“我欲仁,斯仁至也”。
将孟子养气说和大丈夫人格体现得最完美的是南宋最后一位宰相,抵抗蒙元入侵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被俘后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在现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天祥祠。相传他在院内种了一棵指向南方的国槐,将自己的诗集题名《指南录》,内中有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援引孟子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作五言长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接下来,他又排比歌颂十几位忠肝义胆的文臣武将。文天祥还写下《过零丁洋》七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不朽的名句。这些文字都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光辉火焰,永远召唤后人继承和发扬。(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正在有效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郑永年
国际关系史上,“修昔底德陷阱”主要指大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战争还是和平的问题。在西方,它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根据哈佛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和统计,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6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2例。即使在没有发生战争的4例中,只有两例能算得上和平的权力转移或者共存。也就是说,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竞争霸权是世界政治的“常态”,而合作是“非常态”;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常态”,而和平是“非常态”。
对中国来说,规避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中国要避免和美国的战争,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被围堵)。第二,中国不走“投降”路线,要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和平崛起。相应来说,中国规避“修昔底德陷阱”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是充分理解美国,第二是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和平崛起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迄今为止,很多经验表明,中国已经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正在有效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美国衰落不会突然发生
尽管今天国际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国际关系理论都在指向中美不可避免的冲突,包括霸权争夺理论(中美争夺霸权)、霸权衰落理论(中国挑战衰落的美国)、权力转移理论(世界权力从美国转移到中国)等等,但中国决意走出自己的和平崛起道路。中国高层提出要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要用自己的信念和行为规避“修昔底德陷阱”。中国针对美国专门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既包括在各个层面如何处理这对复杂的关系,也包括如何管理美国的相对衰落过程。
因为各种内外因素所致,美国的衰落是显然的。不过,对中国来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几点。第一,美国的衰落是相对的。较之其他所有国家,美国还是最强大的。第二,美国的衰落不是全方位的。现在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在军事上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上,美国的企业制度和创新能力仍然是世界上领先的。只是在政治方面,美国相对衰落,主要是党派政治经常损害美国的整体利益。但人们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一个外在“敌人”的出现,会促使国内的党派增强团结,减少纷争。第三,美国的衰落不会很突然,而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衰落主要是因为政治和政策所致,如果政治和政策能够得到调整,那么衰落的趋势也可得到纠正。同时因为衰落的过程是漫长的,如果美国能够做有效的政策调整,仍然有复兴的机会。
这表明,尽管美国不如从前那么强大了,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美国仍然是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下来定义中美关系,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可想而知,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寻找确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变得极其重要。
中美必须考虑双边之外的因素
对中国来说,要找到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方法和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中美两国所形成的结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加入现存国际体系,这是中国“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的结构性保障。尽管这个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但中国并不是要在体系外挑战它,而是力图在内部改变它。中国已经在这个体系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它在体系内的地位上升,在中国已经加入的几乎所有国际组织里面,它都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美苏不同,中美两国同处一个体系,尽管两国力量存在差距,然而目前它们又是最接近的。这就增加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复杂性。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当对整个体系负责,但站在这个体系顶峰的则是美国。因此,一些人就分不清对体系负责和对美国负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这两类责任之间有重合,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因为处于体系的高端,都必须为这个体系的稳定负责。但这两类责任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因为体系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但又有不同的国家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两国之间有合作,又有冲突,既有共同的行动,也有单独的行动。
中美两国已经高度相互依赖,尤其是在经济关系上。这种相互依赖关系非常重要,例如这使得美国要把中国作为“敌人”来对付就非常困难——美国如果要把中国作为“敌人”来打击,就会直接损害到其自身的利益。再者,这种依赖性也有助于美国在制定其对华政策时平衡各方面的国家利益。例如,美国在处理和日本关系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经济上与中国的相互依赖和战略上的“美日联盟”。如果两者失衡,美国的国家利益必然遭受严重损害。实际上,从地缘政治来说,中美两国并不存在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中美之间所谓的地缘政治冲突,实际上是中国和美国盟友之间的冲突,和美国只是间接的冲突。
同样重要的是,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外在性)——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各领域及其处理双边关系的方式,会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两国把这些问题放置于整个国际关系的格局中来处理。对中国来说,这种局面实际上有利于拓展国际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可以在全球舞台上和美国互动。
与此同时,中美双边关系又必然受到整个国际关系的制约,就是说,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处理与对方的关系时也必须考虑到双边关系之外的因素。不管如何,在处理双边关系时考虑其外部性,这也是中美两个大国各自的国际责任。
中美要有最低限度的共识
要在同一个体系下处理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中美两国拥有最低限度的共同价值观和对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共识。如果这个层面没有任何共识,那么不仅共同的问题很难解决,更严重的是冲突就会加剧。
在冷战时期,美苏各有自己的阵营,双方之间除了核武器互相威慑之外,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当然很危险,但美苏双方的互动并不多,日常冲突也很少。中美共处一个结构,互动是日常事务。一旦要处理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就需要两国具有一定的共识。这就是为什么在气候环境、传统核不扩散、非传统安全等问题上,美国近来越来越要求中国和其保持一致。可以预见,美国的这种要求在今后会越来越多。从这些年的经验来看,两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达成具有工具性的共识和价值观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两国经常进行对话,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美国处理全球事务必须和中国打交道。尽管美国不情愿,在一定的时候,美国必须让渡更多的国际空间给中国,同时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今天,这尤其表现在中国在原来西方美国主导的国际组织里面的作用。就其权力本质来说,美国是不愿意给中国更多权力的。但问题是,如果中国没有相应的权力,就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所承担的责任必须和其所拥有的权力对等。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美国不给中国更多的空间,那么中国也会去寻求相应的空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仅仅是它寻求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国际空间的努力的开端,尽管中国的做法和现行国际或者区域秩序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
不过同时,美国也必须做另一件矛盾的事情,即防止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尽管中国并没有要挑战美国,但美国(和西方)经常把自己的逻辑强加给中国。在这方面,中国需要特别努力去理解美国的大国衰落“恐惧症”。任何霸权的最高政策议程就是维持霸权地位,这是权力的本质。美国相对衰落了,但还是想充当世界领袖“一百年”。这个雄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美国的实力已经不容许。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已经患上了大国衰落的恐惧症。美国对衰落的恐惧,反映到美国的实际政策中,时时提防中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结盟,亚洲“小北约”、东海、南海、台海等等都是美国可以用来制约中国的手段。
微妙的动态关系
中国力图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说得清楚一些,就是中国不去和美国争霸,但中国能够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和往日的大国不同,无论是大英帝国,还是后来的德国、日本或者苏联,都有称霸的国家计划,但中国没有任何挑战美国的国家战略。中美两国之间现在面临的问题在于,一个衰落中的大国即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这种恐惧感使得美国很难“借力”中国来维持其霸权地位。一旦美国失去中国,那么世界就有可能回到美苏冷战时代那样。如果那样,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就必然受到巨大的损害。
对美国有损中国国家利益的做法,中国也应当具有足够的信心来对付和反制。一方面,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互动,并通过合作来处理全球性事务。尽管受制于西方,但中国一直追求的是在现存国际秩序里面获得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地位,并且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和美国一样,中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际空间,来消解和抵御美国有可能对中国所构成的威胁。最近中国成功化解南海问题也已经说明了中国所具有的巨大能力。在很长时间里,美国及其盟友利用南海问题来围堵中国,但中国在成功阻止了东盟团结起来对付中国的同时,保持了东盟的团结,这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一旦东盟分裂,美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的亚洲“小北约”也就成功了。最近的东亚峰会上,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又前进了一步,这是对美国“重返亚洲”的有效应对。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相信中国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工具来消解美国的压力。
也就是说,中国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既是一种合作关系,也是一种竞争关系。两国可以从合作中获取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的本质也决定了两国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即各自竞争更大的国际空间,以此求得安全。可以想见,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中美关系会维持在这样一个非常微妙的动态状态。无论是美国的相对衰落(或者再次复兴)过程,还是中国真正崛起成为大国的过程,都会充满着各种变数,冲突的情形会随时产生。
如果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是“常态”,而和平则是“非常态”,那么这个“非常态”就是中国所必须追求的。这既是“新型大国关系”战略的全部意义所在,也是作为大国的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游戏规则的意义之所在,是中国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之所在。(摘自新华网,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