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工作宿州行”砀山委员篇
记砀山县政协委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新领
“家里祖辈都吹唢呐,只要群众愿意听,咱就一直吹下去。”记者在砀山见到王新领时,这么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
唢呐世家 不解之缘
“王家唢呐”代代相传,王新领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砀山当地有名的唢呐艺人。
6岁就跟着祖父学习唢呐演奏,8岁即能演奏十几首曲目,12岁在全县唢呐艺术大赛中获得少年组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组建自己的艺术团,走村串乡为群众表演喜闻乐见的剧目万余场,出生在唢呐世家的王新领,一生注定与唢呐结下不解之缘。
苦练技艺 活跃演出
秉承祖训,他刻苦努力,向名家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提高唢呐演奏技艺,在地方逐渐小有名气,获得群众的好评。他大胆创新风格,探索唢呐演奏新技艺,以砀山独有的原生态的演奏方式,创造了“吞、尖、拔、憨”的新艺术风格。一支唢呐吹遍了四乡八邻,吹遍了邻近几省,还曾到北京等大城市演出、比赛过。如今,王家班成员已达200人,拥有演出车6台,每年要演出300场,成为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一支演出大军。
杀入大赛 声名远扬
不懈的努力,让他的演奏事业蒸蒸日上,名气从砀山县一直远播到周边几省。2009年他带着自己的王家班走进“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以一曲《快板笛绞》,成为唯一一支“杀入”半决赛的农民唢呐队。从此,王家班“唢呐王”的名号在砀山远近闻名,多年来获得各种奖项二十多次。他在文艺界的突出成绩,被党和人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誉,被推荐为砀山县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九届政协常委,并被授予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身肩责任 传承技艺
身为砀山县唢呐协会会长、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新领创办了唢呐传习所,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砀山唢呐的传承,几十名艺术生经过他义务指导和培训,考入名牌大学艺术系,他的子侄辈乃至孙辈多人在上海音乐学院等大学艺术系和部队文工团学习或工作。身为政协委员,他把自己的演奏技艺奉献社会,活跃群众生活,只要有活动,他都积极参与,丰富了乡村百姓的娱乐生活。多年大大小小几千场演出,印证的正是他那句朴实的话:“家里祖辈都吹唢呐,只要群众愿意听,咱就一直吹下去。”
记者:郑彬
来源:宿州新闻网(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