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提案委员会课题组
近年来,我市物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物流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建议阐述如下: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是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约5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4%。其中,交运、仓储、邮政、电信完成增加值20.35亿元,增长8.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完成增加值28.05亿元,增长11%;其他加工、包装、装卸等完成增加值约5亿元,增长10%。
二是流通方式趋于多样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已成为商业发展的重点,为连锁企业服务的物流配送业和承担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例如华夏超市配送中心加盟店800多家,配送货物品种3万余种,并采用计算机配送系统,拥有15台配送车,自有物流配送中心,自给自足。另外,规模较大的还有烟草、农资和家电等物流配送中心都需要超市货架的。
三是电子商务正在兴起。目前宿州市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建立了销售网点管理系统,条型码技术在各类超市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招商引资带来了流通现代化。继商之都、苏果等企业落户我市后,沃尔玛等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即将登陆宿州,这些企业将引入先进的竞争机制,带来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技能,必将推进我市流通业现代化建设。
五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一批上规模的物流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宿州华康医药有限公司、宿州钢材大市场、宿州安泰物流有限公司、宿州光彩大市场、皖北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已经建成。宿州博洋纺织有限公司物流配送项目、安徽华夏集团物流配送基地、安徽省盐业有限公司皖北食盐配送项目等正在建设。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轻工业欠发达,绝大多数物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经营阶段,规模小,水平低,而且服务项目有限,多数只能提供单项经营。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4.8%,明显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组织程度分散,资源浪费严重。全市现有限额以上商贸物流企业23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工业企业内部物流中心20余家,各类综合、专业和集贸市场472个。外运货物以煤炭、水果、粮食等大宗物资为主,内运货物以轻工产品、生活必需品为主,进出运量和品种不对等,导致外运车皮紧张,汽车放空返回,运输成本增加。另外,各个超市和商品零售业基本都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导致整个物流业比较分散、各自为政、资源浪费、设施利用率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经营。
(二)协调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等系统分散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铁路、公路、邮政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物流企业,缺少第三方物流意识和组织程度。因此县区之间、大企业与地方之间物流经营各自封闭和部门分割,自成体系,无法有效整合,特别是原有的一些商贸、物资企业生存间隙小,甚至面临倒闭。另外,由于缺乏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激励作用不大。
(三)物流企业经营粗放,改组改制速度较慢。近几年,随着“物流”概念的引入,宿州市原有的一些储运和运输公司挂出“物流”的名称,但在实际运作中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融资能力弱、网络不集中、经营管理不规范,加上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老化、专业化程度低、管理落后的状态,难以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难以为现代物流提供服务。
(四)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超前意识,大型物流货场、停车场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商家干脆利用人行道或公共场地作停车场和货物临时堆积场,干扰了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关于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改善和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领导。推进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配合,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宏观协调和指导,定期研究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彻底整治“三乱”,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为物流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物流业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规范物流业发展行为。
(二)尽快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强化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完善现代物流设施网络和信息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高效便捷环保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
(三)认真制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企业新建或扩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仓储等基础设施,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对重大现代物流项目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予优先安排,并在用地价格上给予适当优惠。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企业年检等常规办事程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对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交通运输便利。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骨干物流企业特别是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股票上市,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四)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物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体制、机制、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物流企业,应发挥自身贮运设施齐全、技术管理人才多、门路广、业务熟悉、网络相对健全的优势,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鼓励各类专业协会、联合体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流通服务,或参与现有物流企业的优化重组。加快培育、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建议市现有几所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建立现代物流的研究、开发与教育新机制;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和社团组织,应切实做好有关咨询、研究、培训、服务等项工作,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软件基础。
指导主席:高德刚
组 长:石继光
成 员:郭修华 周恩永 张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