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充分发挥社会劳务中介服务组织作用推进我市劳务经济发展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6-04 11:02:00    点击次数:0

充分发挥社会劳务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推进我市劳务经济发展

民建宿州市委员会课题组

 

    近年来,我市的劳务中介服务组织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不断发展,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结合我市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社会用工情况。我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社会公益性就业指导机构和自荐等方式实现就业;二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招考;三是通过劳动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工会、共青团、残联、中华职教社等社会公益性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及“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机构介绍;四是通过媒体及现场招聘会来实现;五是通过委托社会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来提供。而通过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发布劳动就业信息,实现就业安置已成为我市当前解决“社会劳动力再就业的主力军与生力军”。

    (二)我市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分类。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劳务中介机构187家,其中劳动主管部门批准管理的劳务中介机构116家;社会公益性劳务中介服务机构27家;其它个体劳务中介机构44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劳动主管部门、人事部门、中华职教社等单位设置的社会公益性劳务中介服务机构;二是大、中院校及“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机构内部设置的社会公益性劳务中介服务机构;三是营业性的集体、个体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四是对境外进行劳务输出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

    (三)我市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就业安置情况。根据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社会公益性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安置就业 53000人;个体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安置 11544人。合计64542人。

    二、我市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我市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开展公益性服务还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大;劳务中介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劳务中介服务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尚待提高和完善。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劳务中介服务的了解很少,在求职和用人过程中,不知道该上哪里去,或不知道怎么利用劳务中介服务,城乡各类失业人员大部分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而不知道去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寻求服务和帮助。这与市场就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影响了劳动者尽快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扩大劳务中介服务的社会影响,树立劳务中介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了解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服务在求职和用人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促进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三、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议与对策

    (一)明确任务,切实提高对劳务中介服务工作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还不能满足就业需要,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企业改革中因职工身份转换和劳动关系调整而出现的失业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四流”合一,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力开展对广大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的中介服务,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和再就业。因此,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务中介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开展劳务中介服务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二)贴近群众,按照市场规则开展劳务中介服务各项工作。就业是解决群众“饭碗”问题,是第一需要,而劳务中介服务正是满足群众这一需要的直接服务手段。因此,这项工作无论从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都应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这一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树立全心全意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的观念,尽快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要靠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准确的信息和不断提高的中介成功率来吸引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工作过程中,要主动将劳务中介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抓服务领域的扩大,抓供求信息来源和信息网络,抓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多功能作用,实现“一条龙”服务。要做好劳务中介服务宣传工作,提高劳务中介服务的知名度。要使劳动力市场真正成为最可靠最有效的劳务中介服务场所,努力营造找工作就找劳务中介的良好氛围。

    (三)抓住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契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服务的多功能作用。劳务中介服务工作的开展应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应努力做好以下具体工作:(1)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登记制度,做资源掌握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准确摸清城乡各类失业人员和各类企业所需工作人员的底数和状况,通过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并切实为各类求职者和各类企业用人提供优良的劳务中介服务;(2)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推荐、安置城乡各类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3)要不断增设具体业务,把劳务中介、就业培训、劳动事务代理等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解决好其后忧之忧;(4)在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要使劳务中介与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及劳动企业、中小企业工作紧密联系,特别是我们的货架厂,需求职位比较多,要通过提供培训导向,使对失业人员的转业训练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优先推荐经过培训合格的失业人员就业的措施,调动各类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通过把部分失业保险金用于再就业,推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施。要加强对劳服企业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服务,推动小企业的发展,从而,不断扩大其就业和再就业门路。

    (四)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要在公共劳务中介机构全面开展包括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就业培训、颁发有关证件、职业指导、用人申报、办理用工手续、招聘广告审核、录用备案、社会保险、保管档案和发放失业救济金、劳动事务代理等项劳动保障管理和服务工作,使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保障部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场所及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为各类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劳务中介服务。要按照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服务,调控有措施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城乡劳动保障管理所的建设,及时提供、反馈城乡劳动力供求信息,把劳务中介服务工作向农村延伸。要利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从源头上把住城镇各类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流量和流速。在引导就地就近转移的同时,组织好跨地区的有序流动。

    (五)强化信息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导向在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市场生存的基础。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全面掌握劳动力供求信息,特别是岗位需求信息,就业服务工作才能争取主动,劳务中介服务工作才有生命力。因此,做好信息工作十分重要。当前,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要加强收集信息的手段,想方设法搜集和挖潜空岗信息,变被动为主动。要不断扩大信息员队伍,除了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内设立专职的信息员外,还要以各系统、各行业及各类企业的劳资干部为主体,采取兼职的形式,通过定期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敏感的信息员队伍。通过这一工作,使劳务中介服务机构搜集的空岗位在全部市场信息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并能及时地为城乡各类求职人员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职能。要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和《职业介绍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广泛开展劳务中介、就业培训、劳动事务代理和市场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到统一管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劳务中介机构标志等,使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进一步规范。要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对社会上各种自发的劳务中介活动实行统一的管理和领导,对非法劳务中介活动给予坚决的打击,切实维护求职者求职的合法权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内部关系,明确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职责。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劳务中介行为,拓展服务功能。把凡是劳务中介服务机构能办的事都应放在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办理,真正发挥市场调节在劳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确保劳务中介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建立自律机制,引导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建立自律机制,使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化、具体化、标准化、合法化。各劳务中介服务组织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真正做到公道、公正、公平地中介,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劳务中介服务组织要摆脱旧的思维方式,把工作定位在服务上,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自己的位置,在不断改进服务中壮大自己。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提高专业人员和整个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素质,培养一批过得硬的专家队伍,以保证提供优良的服务;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整个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端正服务态度,切实纠正行业的不规范行为。逐步建立起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实行人才的合理流动,优胜劣汰,工资收入与效益直接挂钩。

 

 

                                                                                                指导主席:何  平

                                                                                                  组    长:李建军

                                                                                                  成    员:赵承金  闫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