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服务业发展综合调研报告
综合调研课题组
四月中下旬,综合调研组按照市政协“推进服务业发展”专题调研的统一安排,围绕我市服务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现将综合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建市8年来,我市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了服务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不断加大。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高。2001年到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由66.6879亿元提升到111.1亿元,增长66.66%,年增长额分别为:7.9803亿元、12.4547亿元、14.4887亿元、9.4884亿元,年平均增速在10%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8%,拉动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使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拉动的局面有所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也由2001年的48:19.2:32.8 调整到2005年的40.5:24:35.5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7个百分点。2006年,我市的服务业又有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为129.91亿元,增长速度为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0%,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35。至2006年底,全市第三产业活动单位数13501个,占产业活动单位数的87.2%;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92550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的84.8%。
2、服务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2006年,全市实现增加值较高的服务行业为批发及零售业28.0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0.35亿元,房地产业8.13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4.75亿元,金融保险业3.95亿元,五大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7%。在结构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如批发及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所占比重为42.1%;二是一些新兴服务业稳步扩张,房地产、旅游、信息、通讯、中介服务等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已逐渐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三大通信服务业(电信、移动、联通)2006年产值合计已超过10亿元,均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三是公共服务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公共信息、社会保障等服务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
3、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成为消化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底,我市就业总人口为333.5万人,其中一产就业人口200.3万,二产就业人口53.3万,服务业就业人口79.9万。分别占就业总人口的60.06%、15.98%、25.96%。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人员的比重上超出二产近10个百分点。在全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国有、集体、股份制单位从业人员为14.4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8.11%。其他为非单位分散社会就业,人数高达65.44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81.89%,约占全市就业总人口的20%。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就业,消化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
4、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进,为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断加大,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及售后服务机构。一些效益较好的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研发机构。如皖北制药厂的研究中心,2001年—2006年共投入研发资金 1033万元,研制新品种 16个,产生新的经济效益600万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的邮政营业网点已达141个,其中电子化网点109个,覆盖了全部乡镇。宿州电信近年来的年投资1.8亿元,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门,ADSL容量已达4万线,小灵通无线容量超过11万线;宿州移动近年累计投资2.1亿元,修建基站500个,实现全市乡镇100%覆盖。宿州联通也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教育、医疗卫生的投资每年增加幅度也在38.5%以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性服务业进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几年来,我市仅市区共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9横6纵的城区路网建设已经完成,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同步配套。全市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共投入9.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789.2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率已超过 60%,全市客货营运车辆17206辆,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交通运输的需要。全市新建维修了养老院141所,其中民办19所,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19个,乡镇敬老院103所,入院“五包”老人比例较前有较大提高。
5、服务业“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在商贸流通、餐饮、公路运输、维修服务等市场准入门槛低的行业,基本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竞争新格局。一些公益性、事业性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逐步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民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06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份额为68.1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52.5%,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0%,特别是批零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他服务业居第三产业民营经济成份主导地位,分别占22.3%、3.7%、22.1%。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业集聚能力较弱,社会消费总量较低。服务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是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5%,低于全国4.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2006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已达129.9亿元,占GDP比重为36.1%,但仍低于全国3.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仅从排名上看,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全省位列中下游,但若结合我市人口位列全省第4的市情来看,我市的人均增加值的位次还要往下掉,只能处于后三位。从反映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我市2005年为85.4亿元,位列全省第11位,增长率为11.6%,位列全省14位;2006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增加,达到97.0亿元,位次占全省11位,增长率为13.6% ,列全省第14位。与周边面积人口类似的黄淮海经济区部分城市相比,我市的差距更为明显。从2005年统计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我市为111.10亿,增速为11.2%,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35.5;临沂为415.39亿元,增速为21.79%,三产比重为34.3;徐州为431.95亿元,增速为17.9%,三产比重35.6;济宁396.22亿元,增速为15.8%三产比重为31.3。仅从服务业所占比重来看,我市不处下风,但如全面分析,则会发现由于我市二产比重较低,导致我市服务业(三产)比重相对较高。其他各市二产比重都是我市的2倍以上,这种差距比较突出反映在人均生产总值上。200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我市为5453元,临沂为11917元,徐州为13697元,济宁为15748元。2006年,我市为6776元,临沂为14400元,徐州为16259元,济宁为18500元。
2、新兴服务业亮点不多,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我市的服务业从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从2006年服务业的14个行业产生的增加值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 28.05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2.2%,位居榜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3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6.1%,居第二位;教育业增加值17.47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13.4%,居第三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11.08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8.5%,位居第四位;房地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6.2%,居第五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9.6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7.5%,居第六位,这六大行业是当前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只占3.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更加缓慢,增加值微乎其微。具有促进经济现代化特征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旅游业处于开发初期,各类要素市场发育较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都不高。
3、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社会公共服务业体量较小。生产性的服务业往往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前期研发和后期的销售服务。近年来,我市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依然存在着总量较小,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群较少,产品缺乏竞争力,传统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2001年—2005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始终没有突破25%,2006年全市经济增长11.5%,其中,工业仅占增长额的22.6%。工业化程度低,使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足,体量较小,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弱。社会公共服务业如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服务等领域由于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有限的发展无法完全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例如教育,目前全市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为4.0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面积0.16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为5.0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面积0.9平方米,从教人员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边远地区师资较弱,高中教师缺口较大,很难保证我市教育和谐持续发展;卫生事业虽有长足的进步,但医护人员缺口依然有3926人,目前,我市千人病床数1.14张,千人医护人员数1.7人,比发达地区低43.9%;各类养老院、光荣院、福利院缺口很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五包人员集中供养比例仅为10%,比2008年要达到30%的全省最低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化养老刚刚起步,全市共有民办养老院19所,入住老人仅700余人。另外,还有相当多的社会性服务性行业尚处于产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
4、城市化水平较低,非农服务产业扩张缓慢。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7.4%,农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2005年平均在40%以上,而同期我省只有亳州、阜阳在35%左右,其他各市都在30%以下。淮海经济区内,也只有我市在40%以上,85%以上城市(含我省的几个市)都在20%左右。这表明我市城市化水平较低。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61%,其中中下等收入国家为56%,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7%,全世界平均为45%。2005年我市的城市化水平为25.58%,低于全国17.5个百分点。在国际上既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也赶不上中下等收入国家;在全国都属于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我市一产比重居高不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餐饮、娱乐服务、旅游、卫生、体育等服务业的消费很少甚至没有,严重地抑制了非农服务业在农村扩张。
5、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市主动对商贸流通业、运输业、房地产业、货架厂行业等进行深化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和逐步放开,但开放和放开程度总体上还不高。新兴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和原来属于社会事业范畴的服务行业,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出版事业等,对外开放的进展缓慢,目前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活力不强,服务水平提高不快。
我市服务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发展受到制约,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业人才紧缺、高端人才资源匮乏有着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强,经营方式比较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职业经理、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创意、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物业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人才紧缺;外地人才引进难、本地人才易流失现象较为突出。
6、思想观念和体制创新滞后,从根本上制约了服务业发展。从观念上看,“重工轻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级干部,突出表现在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清,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服务业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有些同志认为,服务业不创造物质财富,对财政的贡献小,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发展工业,不重视发展服务业。从体制上看,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生产领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存在着垄断情况和进入限制,部分服务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投资不足,竞争很不充分,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政策上看,服务业企业在政府投资导向,用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信用贷款,用电,用水、用气价格等方面享受待遇仍低于工业企业;体制创新不快,我市难以提供国际高端服务业如信息咨询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转移所需要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
三、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
1、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极大地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多数达到了三个70%的水平,即服务业经济占整个经济总量的7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70%以上,经济增长的70%来自于服务业增长。从我们国家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业比重也在快速增长。香港已接近90%,上海也已接近60%。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近期发展较快的制造业也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前端的研发和售后服务决定着制造业成长速度和扩张规模。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只研发不生产)政策,确保他们从研发和服务上获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这对我们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启示。经济全球化必将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全球化,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利用较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梯度转移,取得后发优势。
2、工业化进程加快将大大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快速上升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服务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有压抑作用,工业企业在市域经济中的份量还会增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流向这些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但我们更要看到,工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将会大大拓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物流业、信息咨询业、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市、县区工业园区的发展,也将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3、城市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总基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大大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两个六十”(城市人口达到60万人,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各县的中心县城也都在扩容(扩大城区面积)、增量(增加城区人口)。城市经济的繁荣将推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带动金融、保险、运输、广告、法律、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功能的强化,将推动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将会使广大农民的消费结构从温饱型以农产品消费为主过渡到小康型以工业品消费为主,并逐步向富裕型以服务类消费迈进,对服务业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东向发展战略和“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总体发展要求,有利于发挥我市服务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随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的逐步实施,省际、城际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我市服务业发展承东启西、接南引北的独特区域优势和商务成本低、资源禀赋好的比较优势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一是可主动承接国际性、区域性高端服务产业的梯度转移,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必将得到较大的拓展。二是随着过市的几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京沪高速铁路的即将修建,我市将形成“井”字形铁路、“井”字形高速公路和水运等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优势更加明显,旅游和商贸业将进一步增大辐射面。三是可以与徐州城市圈的服务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我市优质服务业积极向外扩张。
四、加快推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大力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迎接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工业化不只是发展工业,还包括发展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仅要发展现代工业,还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球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服务环节;经济总量的扩张,有赖于工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政府层面,要突破重二产轻三产,重生产轻服务和就工业抓工业的观念;社会层面,要突破重仕轻商的观念;企业层面,要突破“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要实现“四个思维方式”转变,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排斥型向包容型转变,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对服务业发展的大讨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其地位和作用;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大力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每年要由政府牵头,举办一次《服务业发展论坛》,探讨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招商引资
要坚持“培育一批,重组一批,引进一批”的策略。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步伐。要积极培育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管理体制、市场准入机制的改革,完成由“政府办服务”向“社会办服务”的转化,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优质资源。要抢抓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扩大开放领域。用抓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劲头来抓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引资。要通过更新招商引资方式,更新优惠扶持政策,来吸引国际国内著名服务企业来宿发展,以促进我市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的创新。目前,要把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作为我市服务业对外招商的重点。要制定发展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扩大对外招商,预留发展用地,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物流、采购、分销、技术中介及零售业等方面,分别引进3-5家国际国内著名服务企业来宿开办公司、总店、分店及连锁店。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
(三)加快人才培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至关重要。要把服务业人才培养与我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是要加强中高级人才培养。目前我市要特别加强物流、旅游、信息服务、技术中介等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要依托本市高校或与市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如有必要还要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来培养我市急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二是要强化岗位职业培训。要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基础。
(四)加大政策扶持,落实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服务业涉及的门类多、范围广,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借鉴外地经验,建议我市尽快成立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并建立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所辖所属服务企业或实体的管理协调工作,以推进我市各类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成立多种业态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政府退出的职能。要不断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我市的《关于促进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应把这一意见作为县区及市直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建立健全服务业分类统计制度以及服务业发展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建立重点服务企业领导联系和分月调度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要加快建设好我市交通网络,特别是通向重点旅游景区的公路要加快建设,路面要达到3级以上。要加快交通站场的建设,规范跨区及区内客运业务,树立良好的交通形象。做好保障,确保泗永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在我市区域内的建设工作顺利进展。
要逐步完善城市服务设施。为适应今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要加快新建或改造现有星级宾馆,引进国际国内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要逐步建设好社区服务设施,如健身、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等。以强化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形象。
3、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突破过时的认识和体制障碍,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建议各有关部门在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后,尽快结合部门实际,出台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比较细化的政策性文件,抓好落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十一五”期内,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的服务业引导资金要落实到位,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提高数额,与国家、省引导资金配套使用,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发展。各县区也应参照执行。
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发展由政府主导、企业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服务业重点企业按国家规定加快股份制改造来筹措资金。
4、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行业管理。要全面认真清理现行服务业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规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精简审批环节。规范收费行为,对目前我市部分行政收费标准高于周边城市同类标准的项目,要进行认真清理,不合理的部分要坚决降下来。要规范行政执法罚款行为,对同一违规行为,市委、市政府要采取强力措施,杜绝出现多部门多次罚款现象,只归口一个行政执法主管部门执行。着力打造诚信社会。对不守诚信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如触犯刑律的,要重拳打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政府监管的重点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行业违规行为,着力构建公平竞争、发展有序的市场秩序。要严惩强装、强卸、强运等恶性垄断行为,维护宿州的良好形象。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业主管部门要为服务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加强指导。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自律,促进信息沟通和相互合作,保护各方正当权益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要建立一种以行业管理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互动机制,推动我市服务行业走上公平有序、自我约束、相互促进的良性的发展轨道